西葫芦种植过程中,西葫芦很容易出现病害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处理,西葫芦的产量会严重下降,甚至绝产。因此,种植户在种植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预防病害以及如何处理这些病害的准备,才能保证其产量。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西葫芦主要有哪些病害?这些病害都有什么症状?
西葫芦病*病:西葫芦病害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花叶型,病叶的症状为叶片上呈现*绿相间的花斑,叶面凹凸不平,新生叶片畸形,茎蔓的前端节间短缩。另一种是蕨叶形,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皱缩、扭曲,新生叶片狭长,呈鸡爪状或线状。第三种为混合型,表现为兼有花叶、蕨叶两种病症,发病植株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花发育不好,难以坐瓜。即使坐瓜,长成的瓜也较小,瓜面有瘤状突起,失去食用价值。病*主要通过种子传播,蚜虫和守瓜等昆虫传*和汁液接触传染,高温、干旱是发病的主要条件。
西葫芦灰霉病:灰霉病是西葫芦棚室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严重时可达80%以上,甚至毁棚主要为害幼瓜。病菌先从凋萎的雌花开始侵入,逐渐变软腐烂,并生长出灰褐色的霉层,病部逐渐向幼果发展,受害部位先变软腐烂,表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果实萎缩、腐烂,有时长出黑色菌核。发病组织如果落在叶片或茎蔓上,会引起茎蔓或叶片发病。叶片上病斑为不规则形,中央有褐色的轮纹,湿度大时出现灰色霉层。茎蔓发病时出现灰白色的病斑,绕茎一周后可造成茎蔓折断。该病在植株衰弱,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
西葫芦白粉病:以春、秋两季发生最为普遍。苗期至收获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淡*色小点,后在叶面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逐渐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晰的连片白粉,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的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在病斑上生出成堆的*褐色小粒点,以后小粒点变黑。受害叶多枯*、死亡。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易流行。
西葫芦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的背面产生水渍状的小点,叶面上的病斑为浅*色。病斑沿叶脉发展,形成多角形病斑,清晨叶面上有结露或吐水时,病斑呈水渍状,后期病斑变成浅褐色或*褐色多角形斑。在连续降雨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或融合成大斑块,致使叶片上卷或干枯,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有时仅剩下生长点附近几片绿叶。温暖湿度时有利于发病。
西葫芦镰刀菌果腐病:果腐病是西葫芦的一种见病害。主要为害成熟的果实。发病初期,果实上出现褐色至深褐色的水浸状病斑,病斑大小1.5~3厘米,深约1.5厘米。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向内扩展,引起腐烂,病组织白色或玫瑰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至粉红色的霉状物。高温多雨季节,或湿度大时,发病重。发病后,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倍液、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药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
西葫芦菌核病:主要为害果实及茎蔓。果实染病,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后长出白色菌丝,菌丝上散生黑色菌核。茎蔓染病,初呈水浸状,病部变褐,后也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病部以上叶、茎蔓枯死。湿度大、偏施氮肥、连作地、霜害、冻害等条件下发病重。
西葫芦软腐病:主要为害西葫芦的根茎部及果实。根茎部染病,髓组织溃烂,湿度大时,溃烂处流出灰褐色黏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