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漫行草木间”,分享植物知识,感受乡间美好。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
文丨心珠漫漫排版丨心珠漫漫
有次从一街角拐过,看到高高的围墙上,攀着一大蓬萝藦。一根根藤蔓,好不容易从墙内爬到墙顶,越过墙头,竟然是无所依地垂着。
夏日的风吹过,萝藦的茎蔓,随风飘荡。站在墙根处,往上瞅,那一根根茎蔓中,好多簇粉白娇俏的花儿。
没想到,这种农村田野常见杂草,竟然以这种方式,出现在城市的围墙上。而且跟周围的草木还挺搭。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萝藦」。
01
萝藦,俗称老鸹瓢、羊婆奶、婆婆针落线包等,夹竹桃科鹅绒藤属(原萝藦科萝藦属)多年生草质藤本。
茎圆柱形,长长的,掐断后有乳汁。叶对生,卵状心形,顶端短渐尖,叶脉白,纹理特别清晰。正面绿色,背面粉绿。
萝藦跟牵牛花一样,喜欢攀援着生长。它的茎蔓特别长,有的能长到8米,只要有依仗,就能爬很高。无所依附时,就在草地上缠缠绕绕,长成一大片。
我曾经在济南吴家堡附近一个干涸的水沟,看到过一大片萝藦。茎蔓缠绕在一起,把河道中间的脏污全部遮挡住了。有的,还爬到了岸上。
许是河沟土质肥沃,萝藦的叶子都长得很大,一簇簇的花儿,也格外大。
萝藦的花儿,腋生或腋外生,总状聚伞花序,有一个长长的总花梗,长度6-12厘米。每枚花序梗上,通常有13-15朵小花。
花冠筒很短,前面5裂,像是一朵五瓣的小花,其实下面是一体的。
花冠裂片为披针形,朝四周张开,前面的花冠裂片还有些朝后反折。小花的花冠为白色,上面有一些紫红色的斑纹,这些斑纹呈辐射状。
正面看,小花的形状有点儿像“海星“。整朵小花看起来毛茸茸的,粉白娇嫩,灵动可爱。
萝藦花期花期7-8月,草木葱郁的时节,总有机缘见到。
02
《中国植物志》中描述萝藦的果实,说是纺锤形。
但个人感觉,像是纺锤形被截掉一部分的。中间胖胖的,前面长尖,靠果梗的那段,略粗,也没那么尖。
它是蓇葖果,表面看起来疙疙瘩瘩的。
下面是它的嫩果,绿色,表面很多白色的凸起。许是太嫩了吧,轻轻一捏,嫩果有乳汁流出来。
再过些日子,里面略变老些,剥开后,就是嫩嫩的“瓤”。
萝藦果实成熟时,外面颜色会变黄变褐。等它老了、干枯之后,剥开,会看到它的种子。挤在一起,白色的长长的“种毛”,就像是针线堆在一块儿,因此人们也叫它“婆婆针落线包”。
它的种子,有点儿像蒲公英,呈降落伞状,风一吹,种子借机找地方安家去了。
萝藦的嫩果可以吃。小时候,跟大人去地里干活,喜欢在田间找萝藦的嫩果,找到了,像是中奖一样开心。
萝藦是我国本土植物,据说,《诗经》中的“芄兰”,就是萝藦。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诗经·卫风》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玑撰写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提及芄兰是萝藦,不知这是不是最早的考证。
芄兰,一名萝藦,幽州谓之雀瓢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不过,看里面这句“幽州谓之雀瓢”,一下子想到了另一种植物地稍瓜,地稍瓜也被叫做”雀瓢“。
萝藦的果实,跟地稍瓜很像,小时候,其实是分辨不清的。现在想想,小时候吃的,可能是地稍瓜,也可能是萝藦。
03
萝藦除了是杂草之外,还可药用。它全身上下,都是宝!
萝藦入药,最早记录是《唐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萝藦。
全株可药用:果可治劳伤、虚弱、腰腿疼痛、缺奶、白带、咳嗽等;根可治跌打、蛇咬、疔疮、瘰疬、阳萎;茎叶可治小儿疳积、疔肿;种毛可止血;乳汁可除瘊子。
——《中国植物志》
果实入药,有用的是它的“外壳儿”,名为“天浆壳”。
天浆壳:秋季采收,把果壳剥出来晒干即成。清肺、止咳、化痰,用于治疗各种咳嗽。
萝藦的茎叶,掐断之后,有白色乳汁流出,据说这乳汁也是一味药,可以消除瘊子,不知效果如何。
提醒各位朋友,虽然知道它是中草药,但是咱个人要用的话,还是先咨询下专业人员。
而且咱不懂药理,即使是宝,用量斟酌不好,效果可能天差地别。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萝藦」的一点小认知。这种田间杂草,你是否留意过呢?#植物科普#备注:
1、本文不构成用药建议,请遵医嘱!
2、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心珠漫漫:中级农艺师,植物爱好者。欢迎来到“漫行草木间”,分享植物知识,感受乡间美好。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