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时节,各种瓜果蔬菜唱主调,尤其是脆嫩多汁、清香味甜的*瓜倍受人们的青睐。*瓜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因此*瓜被广泛栽培。但在*瓜生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要保证能够有适宜的环境条件,稍有差池就会出现一些病害。今天,耕种邦就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瓜棒孢叶斑病的问题。
*瓜棒孢叶斑病也被称为褐斑病、靶斑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通常由于误诊而不能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会造成20%减产损失,严重时减产损失会高达70%。由于该病防治难度大,病菌寄主范围广,所以是*瓜生产上的老难题。
为帮助广大菜农解决*瓜棒孢叶斑病的问题,耕种邦将通过发病症状、病害识别、发病原因、传播途径、防治方法,这五个方面进行深入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一、*瓜棒孢叶斑病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主要危害叶片,多在盛瓜期始发,条件适宜病斑扩展迅速,导致叶片干枯死亡。严重时病部可蔓延至叶柄、茎蔓,并可造成果实开裂和流出*色胶状物。
1、叶片正面症状表现:发病初期叶片生有*褐色水浸状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外围呈*褐色,病斑中部呈淡*色;
2、叶片背面症状表现:叶背面发病部位稍凸起,如同膏药一般,*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之后病斑呈褐色,中央灰白色、质薄呈半透明,叶背面发病部位会产生大量黑色霉层(病菌的菌丝体),叶片正面也有但相对较少。
二、*瓜棒孢叶斑病与角斑病、霜霉病、炭疽病的区别
这些病症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菜农们很容易将病害混淆,通常因误诊不能及时治疗,所以区分病症很关键。
1、与角斑病的区别:在潮湿的环境下,棒孢叶斑病叶片发病部位会产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的叶背面有白色菌脓或白痕、无霉状物。
棒孢叶斑病、细菌性角斑病区别
2、与霜霉病的区别:棒孢叶斑病叶片正面、背面病斑大小相同、病健部交界处分明,都会产生灰黑色霉状物,且斑面粗糙不平,而霜霉病叶片正面初期病斑的病、健部交界处模糊,潮湿时仅生少量霉层。
棒孢叶斑病、霜霉病区别
3、与炭疽病的区别:棒孢叶斑病的大型病斑与*瓜炭疽病的症状相似,但炭疽病斑上会产生黑色小粒点、潮湿时病斑表面会产生粉红色黏稠状物。
棒孢叶斑病、炭疽病区别
三、*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病原因
(一)病原
*瓜棒孢叶斑病是有多种棒孢霉侵染所致的真菌病害,由于病原菌群体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有分化,所以病菌变异性强,容易产生抗药性。
(二)发病原因
1、发病与气候的关系
病原菌具有喜温、好湿的特性。病菌发生适宜温度为10℃~35℃,最佳温度为28℃~30℃,空气相对湿度90%或连阴雨或阵雨2~5天,是棒孢叶斑病发生的适宜条件。病原菌潜伏时间短,从孢子萌发-侵染植株-产生菌丝-下代孢子产生,整个过程只需要5~7天,从而导致*瓜棒孢叶斑病流行蔓延。此外,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光照不足也会导致该病流行。
2、发病与品种的关系
我国栽培*瓜种类繁多,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能也有所不同,有些品种在北方抗病性较强,在南方的抗病性能就会比较弱。而有些品种在南方抗病性能较强,在北方抗病性能就比较弱,所以说不同地区的生产方式,发生流行规律也有很大的差异。
3、发病与田间管理的关系
偏施氮肥植株过旺,以至于植株抗病性能弱。近期雨水较多,天气放晴之后温度也比较高,*瓜植株长势旺盛,那么植株间空气不流通闷热,这种情况下就给棒孢叶斑病制造了很好的生活环境。此外,*瓜连作重茬、棚室通风透光不良,都会加重病情。
四、*瓜棒孢叶斑病的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杂草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病菌在病残体上可存活2年,或附着在种子表面存活6个月以上,第二年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菌源,病菌可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瓜引起发病。在适宜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向周围蔓延,一个生长季病菌可以多次再侵染。
五、*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的有效途径,菜农可因地制宜选择优良的、抗病性能强的品种栽培。
2、种子和棚室消*
将种子在常温水中浸种15分钟后,再放入55℃~60℃热水中浸种10~15分钟,浸泡的过程中并不断搅拌,等到水温降至30℃继续浸种3~4小时,再催芽、播种。若能结合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
3、清洁田园和实行轮作
*瓜拉秩后及时清除病残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下崔*瓜初侵染源;重病棚室可与苦瓜、芹菜、水萝卜等进行2年以上轮作。
4、加强裁培管理
根据该病原菌喜温好湿的特性,优化棚室结构和环境条件,采取措施降低保护地内空气湿度、减少结露机会,造成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提高*瓜的抗病性,如日光温室地面全覆膜栽培,或膜下滴灌浇水,密度合理、适时摘除*瓜基部老龄叶片,增加植株间的通透性等,能明显的延迟发病始期和抑制病情发展。
(二)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叶片正、背面都要喷雾均匀、周到,注意交替轮换用药,同种治疗性药剂在一季*瓜生产中,使用次数不要超过2次,以免病菌对药物产生抗性,导致防治失败。
1、预防性喷药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及时喷雾保护,可选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重点喷施容易发病及其周围的植株,每间隔7天喷施一次。
2、治疗性喷药
发现中心病株摘出病叶后,可选用:嘧菌酯悬浮剂、睛菌唑乳油、乙蒜素乳油、喹啉铜悬浮剂、甲硫·乙霉威可湿性粉、唑醛·代森联水分散粒剂、苯甲·咪酰胺水乳剂、氟菌·肟菌酯悬浮剂,5~7天喷1次,连喷3次。也可用:呲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咪鲜胺乳油、嘧霉胺悬浮剂一般隔7天喷一次,连喷3~4次。
3、无水施药技术
(1)烟熏法:棚室*瓜发病初期,可将百菌清烟剂点燃,并分别放在棚室4~5处,然后将棚室密闭熏烟一夜,第二天清晨通风,每隔7天熏一次。
(2)粉尘法:清晨或傍晚,用喷粉器喷洒百菌清粉剂,隔7~10天一次。因为无水施药技术不会增加保护地湿度,所以可以单独使用或和药剂喷雾交替使用。
*瓜棒孢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虽然不直接危害果实,但发病盛期会造成严重的减产损失。发病和气候、品种、田间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该病与其他病害容易混淆,所以菜农一定要仔细区,以免因误诊而耽误治疗。在防治的过程中,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加强抗病品种选择及种子消*工作,并且要加强自身田间管理水平,这样才能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