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因为确诊了胰医院,医生告知他可以尝试做基因检测来为靶向治疗做准备,本来老王是对治疗是很乐观的,但是在看到有关基因检测被篡改的新闻后很是不安,因此对基因检测有些排斥,也不懂为什么要进行基因检测,老王与身边的癌症病友都很忧心这样的新闻,这让癌症治疗该怎么办?
肿瘤基因报告被篡改的背后是什么?有关基因检测报告被篡改的新闻的出现,让很多患者对其可信度产生了怀疑,究竟是为什么肿瘤基因报告会被篡改?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针对癌症的药物被研发出来,大量的进口癌症新型药物也不断涌入我国市场,但是这些药物的使用并不是针对所有肿瘤细胞都有效果的,甚至同一种癌症也有不同种类的针对性药物,不同的药物往往是要通过基因检测的结果进行选择,肿瘤基因检测便是确定靶向治疗的关键一环。
肿瘤基因检测的技术并不是随便的小机构就能做到的,具有检测资质医院与专业的检测机构,基因检测虽然费用较高,但是却能为医生对患者用药选择上提供非常大的支撑,这是盲目用药难以匹敌的。
而被爆出的基因检测报告被篡改的新闻是患者为了使用医保药物而进行的违规操作,虽然暴露出基因检测的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但是问题的本身并不于基因检测的技术问题上,因而患者在面临基因检测的选择时,报告的真实度还是能够保证的。
为什么要做肿瘤基因检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因为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能占到全球死亡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同时有万新发癌症病例。在我国,据统计只年就约有新发癌症万[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常规的肿瘤筛查、防治虽然也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因为肿瘤基因检测能够提供更精准的治疗判断而更加受到重视。
有的患者致癌点比较明显,方便医生观察、了解,便能比较容易地进行治疗,但是有些患者的致癌点隐藏得比较深,医生在观察、治疗上都会受到阻碍,而基因检测能够深入的帮助医生进行判断。
并且,就像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癌症患者的病情也是有千丝万缕的差别的。临床发现,由于人体肿瘤的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位置的肿瘤,如果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的话,也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目前肿瘤临床治疗的关键点,能够给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的规定中已经强制要求在用药前对患者进行EGFR、KRAS等基因检测。
根据我国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关于印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的通知》显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需要符合两方面的要求,即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并且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病理组织学确诊或基因检测后使用。
因此虽然有先进的新型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药物种类的选择必须符合其病症的需求。
但是由于肿瘤基因检测的费用并不便宜,而且大部分的基因检测的费用并不在医保范围内。因此网络上关于“做了基因检测后并没有靶向药物,要继续传统化疗”的言论也让很多人犹豫,害怕花的检测费用打了空。
基因检测后一定会有靶向药物吗?靶向治疗是对肿瘤细胞进行的针对性治疗方式,患者明确的致癌点便是靶标,但是有些肿瘤由于靶标“材质”的不同,需要特定的药物进行攻破。不过,虽然肿瘤基因检测具有先进性、准确性等优点,但是由于基因检测存在的一些盲点、药物研发的水平限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有适配的靶向药物治疗,因此做了基因检测之后也没有对应靶向药的情况是可能存在的。
但是肿瘤基因检测是目前效果比较准确地寻找治疗、用药方向的办法,所以不能轻易放弃更准确的治疗方法而直接盲目用药,尤其是对一些诊断困难、靶向药物选择种类多且区别较大的癌症患者。
肿瘤基因检测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肿瘤细胞是由体细胞突变而积累形成的,其中包括碱基替换、碱基插入和缺失、DNA断裂和异常重组引起的重排、以及DNA片段拷贝数的变化等。这些人体基因细节的复杂变化是医学研究中极大的发展阻碍与难题,肿瘤基因检测虽然尚未发展到绝对高超的水平,但这种检测的存在为肿瘤的治疗、防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基因检测除了在癌症患者的针对性治疗上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外,对癌症的筛查也提供了更好的检测方法,对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检验。
由于癌细胞的病变是在DNA信息复制上的变异,所以遗传性的癌症一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基因检测通过对DNA信息的检测,能够及早的发现基因信息中的缺陷,也能为提前预防、干预治疗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对于家族近亲中有遗传性癌症、罕见癌症等高危人群,能够及早地提供精准的检查、预防,并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总结: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不断上升,肿瘤基因检测作为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搭建人类健康的重要桥梁。因此对于癌症高危人群、靶向治疗患者等,肿瘤基因检测是预防检测、治疗很重要的方式。
参考资料:
[1]张乐吟,孙磊涛,沈敏鹤.基因变异检测技术在恶性肿瘤精准医疗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6(01)
[2]曾倩,宋现让.血液循环DNA与肿瘤基因突变检测研究现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2(18)
[3]许成,刘朝奇,黄艳芳,白敦耀,罗洁丽.基因检测在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38(12)
我是王谦医生,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如果对于本篇文章,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您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